北京国际和平文化基金会,Beijing,International,Peace,Culture,Foundation,和平,和苑,和平节,一带一路,互动,地图,艺术,音乐,服装,服饰,医药,科学,技术,技能,语言,文学,美食,农业,仪式,庆典,神话,幻想,宗教,精神,李若弘,教科文,联合国,基金会,儿童,教育,体育,健康,文化,艺术,智库,全球治理,大使,使节,金融,商务
“国际文化交融十年行动计划” (2013-2022)
发布日期:2015-12-23     来源:BJIPCF     浏览次数:19072

背景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在第36次会议上提议,将2013-2022年设为“国际文化交融十年”,并提议教科文组织为联合国系统“国际文化交融十年行动计划”的领导机构,联合国大会已予批准。该项目符合联合国促进互相理解的责任与义务,此前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领导下的多个项目均体现了促进跨文化对话的宗旨。

2. 作为该计划的领导机构,教科文组织向相关合作机构广征意见,并开设特殊账户用于整合预算外资源。在此框架下,教科文组织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即此项目的发起人进行合作,并于2013823日在阿斯塔纳举行启动仪式。

3. 经广泛咨询,成员国、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及与教科文组织存在官方合作关系的合作伙伴均表达了对该项目(详见附件二)的支持。他们各自提出了实质性的意见和建议,构思了项目目标和期望值。这体现了成员国深入参与建立全球战略的意愿。该项目将给地方、全国乃至整个地区带来切实的影响,从而加深相互理解。

4. 第37届大会提出,总干事须在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第194次会议上提出最终行动方案。

5. 2013年1210 日,联合国大会通过68/126号决议,对“国际文化交融十年行动计划”的启动表示欢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通过与成员国、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磋商,提出国际文化交融十年行动计划,以促进跨宗教、跨文化对话、促进宽容和相互理解。附件一为“国际文化交融十年行动计划”草案的相关细节。


提议:

6.基于上述背景信息、草案及附件内容,执行局将依照以下几点对项目进行规划:

 

执行局将:

1.参考联大第34C/46号、第35C/47号、第36C/40号、第37C/1号决议(二)、以及联合国大会第62/90号、第63/22号、第66/226号、第67/104号和第68/126号决议;

2.审议第194EX/10号文件及其附件;

3.为在国内、地区间以及全球范围内创造尊重文化多样性、人权及相互理解的良好环境,必须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这符合联大宪章和教科文组织的主旨;

4. 为使和平思想深入人心,应进一步回顾教科文组织为增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文明间联系所做的大量工作及积累的丰富经验;

5. 赞赏总干事为此进行的广泛咨询,对象包括会员国、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合作伙伴;

6. 通过总干事提出的行动草案,并请她根据执行局的意见形成最终计划。

7. 支持开设特殊账户用于整合预算外资源,为十年计划服务。敦促总干事继续行动,广泛动员所有合作伙伴,并通过整合特殊账户基金促进十年计划目标的实现。

8. 每个成员国和相关合作组织在制定各自日程时,需以此十年行动计划及原则为参考;以和平为目的,以深入跨文化、互相理解与合作对话为着眼点。

9. 总干事需在第197届大会上提出项目实施报告。

 

附件一

“国际文化交融十年行动计划”(2013-2022

(草案)

.引言

1. 联大第67次会议通过了第67/104号关于《促进跨宗教、跨文化的和平对话、理解与合作》的决议。其中大会提出了“国际文化交融十年行动计划”项目,并邀请教科文组织领导该项目。这个新的工作框架建立于国际社会为促进跨文化对话与和平所作的努力之上。跨文化对话精神早已在教科文组织与联合国的一些标志性项目中深刻体现。

2. 教科文组织宪章指出“仅仅基于政府、政治、经济角度的和平无法获得世界人民一致的、长远的、真诚的支持;因此和平必须建立在全人类智力和精神团结一致的基础之上”。教科文组织的宗旨是通过各项事业“促进世界和平,增进人类共同福祉。”此观点和理想与时俱进,亦适应地区和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

3.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多样化下的统一;更困难的是,如何通过不断参与到全世界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实现超越差异的统一。为了迎接这个挑战,在指定行动计划前我们广征意见,汲取多个项目的经验,包括世界儿童和平文化非暴力年项目、文化交融国际年(2010)、和平文化非暴力行动项目(2013)等。我们旨在设立一个共同目标,加强地方、国家、国际沟通,形成一系列表达方式和观点,在互相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掀起促进跨文化对话、尊重文化多元性和人权的广泛运动,促成世界和平、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

 

. 文化交融:新的视野,新的挑战

4. 联合国机构的中心目标是“保证我们的下一代免受战争灾害”以及“促进自由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些人道主义的理想形成于几十年前,现如今仍然是我们的行动指南。在错综复杂、互相依存的当今世界,冲突一旦发生必将波及各地。因此,必须意识到和平可能转瞬即逝,哪怕是在有着悠久和平历史的土壤上。长期和平是建立在脆弱而又错综复杂的价值观与行为之上的,而这又要求我们在国际公约和日常生活中要相互尊重、彼此包容、开放互信与对话沟通。总而言之,对话一定会对认知世界、消除种族、人种和社会歧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 无论从概念、知识、政治和实践来看,“和而不同”、“对话渠道”、“宽容忍让”、“和平文化”、“文明对话”、“文化和宗教间对话”等都是文化交融的体现。在全球化和社会快速变革的今天,文化交融是我们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它清晰展现了文化多样性与普世价值的关系。

6. 文化具有多元性,不同文化间的有效互动方式多种多样。这份行动计划是一份坚定不移的行动宣言,包含了方案设计者与参与者的责任,通过一系列方式将人民的关系拉近。行动计划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不同部门的项目提供行动框架和指导原则。文化交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公认的框架下,这些行动将提供众多机会来展现文化交融的潜力,也让我们了解到文化交融、和平文化与对话间紧密的联系。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没有对同情、共荣、好客、团结、亲如手足等价值的尊重,那么国际安全和社会包容将无法长久。这些价值正是不同信仰、不同意识形态的人的和谐共处之基石!

7. 十年项目的优势在于,能提供一个中长期的方案,能够产生更多有形的、可衡量的影响。这与之前的国际观察和项目咨询得出的结论相符。必须鼓励创新的、合理的、全面的项目,并谨慎精确定位目标群体。通过清晰的策略、年度重点项目的设定来体现十年项目的力度。而创造现实的、可持续的策略和一个灵活的行动框架则是其中最大的挑战。(参见第五部分)

 

. 目标

8. “国际文化交融十年行动计划”体现人权和文化多样性的意义。跨文化和跨宗教对话能够对抗种族歧视、不宽容现象、极端主义和激进主义,并在人民间、国家间构筑紧密的联系。更准确地说,在这十年里,我们应该:

重申并更新联合国宪章、教科文组织和世界人权宣言、国际文化多样性宣言的目标、原则,并融入一些地区性机构提出的理念;

为政府、跨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民间社会提供与时俱进的观点和论据。为全球性的互相理解、非暴力理想做贡献,创造性地使用政策,积极面对正在危害人类凝聚力和和平共处的挑战。

反映不受种族、宗教和社会偏见的社会思潮,推出新的机遇。表达和倾听社会的理想,尤其是青年的理想。创造共享式的思维方式;

在政府、媒体、宗教领袖、宗教人士、非宗教人士、公民社会以及私营领域强调跨文化、跨宗教对话的重要性,反抗宗教控制;为了和谐共处,设计新政策、新模式和新工具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凝聚力;

通过保持互信和安全的外部环境,促进国家间、文化间、传统间、信仰间相互了解,促进国际合作、团结以及容忍,特别是在因战争、冲突导致紧张局势的地区或国家;

9. 总之,国际文化交融十年行动计划的要务是促进当代和后代的发展,使它们更好地掌握新知识、能力和新技术,进行文化、宗教以及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开展教育、艺术以及精神遗产方面的交流,通过运用科技信息,互联网以及社会媒体,使他们承担全球公民的责任,构建更加安全的世界。

 

.主要项目实施范围

10.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提出了项目计划,主要关注四大主题:1)促进文化、种族、语言和宗教多样性的互相了解和理解:2)建立一个共享价值的多极框架;3)通过素质教育和媒体宣传,传播跨文化对话的精神和具体办法;4)推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对话及其在种族、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具体交流。

.1促进文化、种族、语言和宗教的相互理解和认知,支持为和解所做出的努力;

11.文化交融是跨文化、跨宗教的对话,而这一对话的基础是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包括历史、语言、遗产、宗教和信仰等方面。教科文组织宪章序言中指出,“人类历史上,无视他人的方式和生活是一个普遍问题,由此产生人与人之间的怀疑和猜忌,彼此分歧最终演化为战争。”由于人和国家的命运相互交织,互相尊重绝不意味着保持距离。相反,相互尊重必须建立在积极的文化、种族、语言和宗教多样性和互信的基础上。对话、团结、和解和文化交融对于和平的实现至关重要,包括反暴力和恐怖主义、和平解决争端、互相尊重与理解和国际合作,这对于提升社会凝聚力起到基础作用。移民现象和新的传播媒介正在使当今社会发生转变,成为一个尊重人权、分享共同空间、寻求普世价值观的多元文化社区。

12. 十年项目的重点之一,是鼓励人们深刻认识不同文化和文明的历史,促进跨文化对话和文化交融进程,关注妇女、青年、少数民族以及土著人的社会角色,因为这些人群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一直被低估。因此,我们更应特别关注社会和文化变革,让不同文化背景和身份的人们理直气壮地反映他们的诉求。

13. 十年项目是很好的展示窗口,多样性是一个动态的进程。由于人类创造力具备无限潜能,我们可以共同创建幸福生活方式的新标准,为人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和技术提供新契机。

. 2 构建共同价值观框架,增强社会凝聚力

14. 对话过程不仅要求认同文化多样性,也要求建立和坚守共同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包括:自由、平等、性别平等、团结、宽容、尊重大自然、社会包容(尤其是涉及青年、少数民族和土著居民的方面)。任何文化和宗教都应受到尊重,都致力于传播平等、公正、尊重和宽容的理念,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融合。人权在世界人权宣言中被明确定义为思想自由、知识自由、宗教自由、言论自由的权利,包括“在不受干涉的情况下持有意见的自由和通过任何媒体、不受国界限制寻找、接受和传授信息和观点的自由。”

15. 文化交融应建立在跨文化、跨宗教对话和建设和平文化的基础上。文化交融有利于针对消除歧视,促进信息知识自由交流、民主参与、全球和解和国际责任的政策制定与实施。因此,联合国日、联合国周、联合国年和联合国十年活动中都应强调文化活动、宗教集会和体育赛事的重要性,因为这些活动为惠及所有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环境。


.3 通过素质教育和媒体来传播跨文化对话的原则和方法

16. 不同层级的教育和媒体包括互联网能直达人的思想,是创造文化交融真实环境的主要手段之一。得益于有活力的跨文化对话,素质教育首先应基于对人权、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互动的尊重之上。应该对儿童和青年从小进行有助于和平解决争端、尊重人权、不歧视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教育。参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是文化交融的良好条件,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全民教育目标的重要性。这些目标包括所有的教育层级和领域,直接作用于社会的发展。这一点也在秘书长提出的“教育优先”建议中得到确认,将全球公民教育列为教育计划的三大支柱之一。

17. 按照教科文组织的《关于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之教育和人权和基本自由之教育的建议》的原则,所有施教的各方应共同努力,使教育和学者都了解、正确对待进而欣赏文化多样性。应该重新审视课程设置和课本,尤其是历史学科,也包括其他教学材料。广泛考虑各种学习方法、生活经验和文化、语言问题。也应该将和平教育、人权教育、全球公民教育和跨文化对话、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其中。学校、大学以及其他教育科研机构应该制定促进文化交融的计划。十年项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需要将跨文化交流能力列入课程设置的重要部分。

18. 由于媒体在全球人类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年轻人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潜在的工具推广文化交融。传统的大众媒体,比如报纸、电视和广播仍然是了解其他文化和宗教的主要途径。若记者和媒体从业人员培训得当,且他们对尊重和促进人权保护、文化多样性、非暴力项目也具有相当的敏感度,那么传统媒体改变文化和宗教观的能力是不容小觑的。

19. 不过,我们必须注意到,在联系日益紧密的当今世界,媒体培训的发展将越过专业领域的界限。新信息和传媒技术在社会上越来越普及,对于我们获取信息和知识、参与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日渐重要。数码产品能在不同文化和宗教中建立起桥梁,但也可能被错误地使用,从而扩大不同文化间的鸿沟。网络和社会媒体仍然是一片广阔的未知领域,可以提供开放的对话平台,也可以为极端和分裂思想提供回音壁。鉴此。言论自由、信息传播自由的目的是要促进互相理解、宽容与合作,那么媒体和信息读写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训计划成为必须。

 

.促进可持续发展及道德、社会和文化发展层面的对话

20. 贫穷和环境恶化被认为是国家间及国内冲突的根源与和解的障碍,同样的,文化交融也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尤其要尊重被忽视的道德、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想在2015年前看到消费和生产民主而稳步地转化,使人类达到共同繁荣,那么看不到摸不着的无形发展就是不可或缺的。

21. 所有的文化,尤其是传统和土著人群丰富的知识系统,是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的源泉,也是可持续发展政策的灵感来源。全球环境挑战需要我们共同行动,承认并尊重保护生态系统的传统,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也是升华这个十年项目的最好方法。用科学创造新的对话空间,尤其是涉及由科学进步引发的伦理问题和其他争端。道德挑战是我们当下面临的挑战。需通过有效对话来寻求平衡、理性、合理、负责的解决方案。

22. 2012年联合国大会公布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成果文件《我们想要的未来》中也提到,没有民主、宽容、社会融合和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实现。换句话说,支持文化多元化发展势在必行,这对于获得持久和平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必须扩大交流平台,搜集创新方法,促进本地、国内、地区的文化多样性。提高少数民族、移民、土著民及其他弱势群体、被排斥群体的文化表达意识,促进相互尊重与理解,增强社会凝聚力,这也将是十年项目的重要特色之一。当文化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时,文化多样性也能够引起人们对保护文化遗产、消除贫困的重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交换绝不仅仅是单纯的贸易行为,也是文化交融的机遇。

 

V. 策略的实施、网络和合作伙伴

23. 国际文化交融十年行动计划将促进教科文组织作为思想实验室、问题解决者、标准制定者、能力建设者和国际合作催化剂在此领域标志性项目的发展。组织将把重心放在与此相关的项目上。事实上,教科文组织设立了一系列旨在建立和平思想以促进人们相互理解和文化融合的项目。通过将跨学科的创新方法应用于优先发展领域,充分利用相关项目、规范及形式整合教科文组织在教育、科学、文化及信息交流等领域的相关资源。

24. 重点放在两个战略要点上:非洲和性别平等及其它相关问题,如宣扬和平文化、人权、青年、生物伦理学以及社会凝聚力。最终目标是体现文化多样性、跨文化对话和民主管理对于发展与和平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全球危机的背景下。重申和加强教科文组织在促进文化交融中的领导地位与责任。教科文组织全面推进地区代表处和联合国发展援助框架的工作,将对民间社会更有说服力。

25.确切来讲,行动计划应:

a.摒弃文化、宗教、性别偏见,让所有人接受素质教育、人权教育与跨文化对话教育,以加强南南和北--南高校间合作;

b.增加研究、会议和公开讨论的机会,通过展览、会议和节日等方式促进跨文化交流,可充分利用博物馆、画廊和基金会等场所以及能推动语言多样性和翻译的新技术;

c.重视创造力所扮演的角色。这也是创新的一个重要属性,重视不同文化社会的特色及其共同点。将文化遗产视为历史和身份的传承、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引擎以及跨文化、跨宗教对话的工具;

d.整合媒体及通信技术等资源,使网络成为文化交流平台;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媒体从业者的合作,通过对话改变不同文化与宗教的偏见,推动敏感话题的讨论。

e.推动知识发展与实践,包括传统知识形式以及地方性、土著的知识系统。这将有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人权、促进哲学与跨文化对话,尤其是对抗种族主义、歧视、极端主义、激进主义、文化宗教控制,最终推动和平与民主文化的发展。

26. 为了支持这项策略,教科文组织寻找以目标为导向的合作伙伴,帮助建立全面计划和执行框架,以确保十年项目合作方的效率。重点合作伙伴包括:联合国系统、相关专职机构以及联合国不同文明联盟。此外,预期项目的执行也将绝大部分依赖于政府和地区跨政府组织的工作,例如非盟、阿盟教科文组织、亚欧高峰会、东盟、英联邦、欧盟议会、伊斯兰教科文组织、阿布杜拉国王跨宗教与跨文化对话国际中心、法语国家组织、伊比利亚美洲国家组织等。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以及宗教机构也将参与其中,支持推动该项目,同时教科文组织与非政府组织联络委员会也将提供有力支持。

 

27. 定期跟进全球和地区行动计划项目,推动项目进展,充分反映项目所取得成果。主要内容包括:

联合国高级年度和平论坛(921日)

教科文组织大会领导人论坛;

教科文组织高级和平与文化对话;

联合国文明联盟年度论坛;

世界与传统宗教领袖代表大会(阿斯塔纳);

国家委员会发起的欧盟-阿拉伯对话;

文明对话——世界公众论坛(罗德岛);

文明对话”公众双年论坛(巴库);

教科文组织青年双年论坛;

阿布杜拉国王跨宗教与跨文化对话国际中心“他人形象”年度论坛

 

28. 不过,十年项目要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国内、地区内的创新性的环境提高全体成员国的参与度。所有人都应参与,要鼓励成员国按照项目计划书制定的原则发展全国性的计划和策略,巩固十年项目目标。这也能帮助我们评估、量化各国的内部资源在多大程度上能有益于国内、地区、全球文化对话。这些计划或策略应涵盖以下内容:

启动全国性的调查,研究评估各国法律、政策、教科书、媒体中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情况;必须致力于建设提高社会凝聚力的模范,同时尊重文化、宗教的多元性,用开放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文化。应对教育效率进行评估和提升。

 

关于该十年行动计划,募资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利用好教科文组织的项目,每个会员国可确定一个分项目,并优先利用基金下自己国家使用的那一部分基金。这样既可以保证参与效率,又保证成员国对所开展的活动有一个良好的报告体系。

29. 为了扩大影响,提高对联合国宪章、教科文组织和世界人权宣言所蕴含理念的认知和支持度,我们建议重视联合国与此主题相关的一系列国际性的纪念性和庆祝活动,其中有:大屠杀死难者纪念日(127日),世界跨信仰和谐周(2月第一周),世界广播日(213日),国际母语日(221日),联合国语言日(法语320日),汉语420日,英语423日,俄语66日,西班牙语1012日和阿语1218日),国际妇女节(38日),消除种族歧视日(321日),世界诗歌日(321日),世界norwuz日(321日),跨洋奴隶贸易受害者纪念日(325日),和平与发展体育日(46日),国际文化遗迹日(418日),国际爵士音乐日(430日),世界出版自由日(53日),世界为了对话和发展的文化多样性日(521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522日),世界人口日((611日),国际友谊日(630日),国际土著人日(89日),国际青年日(812日),国际奴隶贸易废除纪念日(823日),国际慈善日(95日),国际扫盲日(98日),联合国南-南合作日(912日),国际民主日(915日),国际和平日(921日),世界旅游日(927日),国际非暴力日(102日),世界科学和平发展日(1110日),世界食品日(1016日),国际宽容日(1116日),国际人权日(1210日),国际移民日(1218日),另外还包括其他相关的国内纪念日、

30. 在多重危机之下,需要调动超预算资源,有效地提高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力和十年计划的影响力,为常规活动项目作出补充(参看附件二)。从这个方面讲也应举办一些认捐活动,吸引自愿捐赠到总干事设立的专门账户的基金。

31. 虽然主要行动计划的目标很难量化,必须从质量双方面因素去考量项目的影响力,项目的举措反映了国家和公民社会愿意为文化交融做贡献的决意。各国通过战略性的计划,路线图、学习工具、吹风会来促进民主包容社会的形成。

传播策略——品牌效应、可预见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

32. 教科文组织将围绕该十年项目制定稳固的传播策略,确保清晰目标,紧扣目标与宗旨,建立一个文件沟通机制,帮助在地方上、国内、整个地区评估项目执行和成果,将极大地使用信息技术提供给我们的设施,包括用于提高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和网络。我们将专门开发十年项目的官方网站,也包括其他的支持文件,比如宣传手册等文件,把信息传达出去,造成广泛影响。我们还可以与媒体公司、公私广播电视、互联网平台达成专门的协议,展示大大小小的成功案例。

33. 品牌效应的核心是“国际文化交融十年行动计划”项目的logo。是以国际年项目(2010年)的logo为基础,提高我们活动知名度。注意自己的商标保护。创新的项目和活动可以被视为我们的旗舰项目,应该通过信息技术在成员国中广为传播,这也能从基础上巩固我们的工作。

34. 我们也将发起全球性的活动,组织著名人士、代表性人物参与的高端会议,为文化十年活动造势。我们利用宣传视频、竞赛、在线讨论和其他活动来促进文化多元性和对话,而在这个过程中,青年又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35. 作为主要负责该项目的联合国机构,教科文组织会与相关的合作伙伴一道,保证项目协调和信息分享。这也有助于发展评估体系,所有的参与者定期将他们的活动状况和主要成果上报给教科文组织主管部门,并呈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总部。

 

附件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合作伙伴提出的十年发展目标的初步项目计划和方案

本附件所列事项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实现行动计划目标而设计的不同部门和重点领域的主要活动项目。此外,该行动计划通过审批后,还将利用跨部门、跨学科的方法,开发一些具有创意的实施理念和方法。

 

教育

素质教育有助于包容、非暴力等价值观的培育,促进跨文化对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发的关于促进全球公民教育和学会共处的计划和项目,如跨大西洋奴隶贸易、大屠杀教育或“尊重所有人”教育等,将有助于实现此次十年发展目标。主要活动和方式如下:

  教育素材,教育培训方案和倡导非暴力、包容、相互理解、多元文化主义、多语言使用、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宗教对话等项目;

  对学校、学术课程和教科书进行调查,鼓励支持全国教育制度的调整与改革;

  教师培训将增强其跨文化交流意识,提高他们在教授促进文化融合的价值观、行为和态度等方面的能力;

 进行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社会教育,与文化融合相互促进;

 建立培训基地及知识共享机制(如电子图书馆、大学的文化交流中心等);

 设立学术研究奖学金,奖励在跨文化研究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

 开展历史教育,揭露神话、偏见和传统观念的真相;

 对来自政府、国际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和私营部门的专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文学、和平教育、语言多样性和翻译等领域的颁奖推广活动。


文化

 

在文化领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杰出标准成为保护和推广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即1972和2003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促进以《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1)及《保护和促进文化表达多样性公约》(2005)为重点的文化多样性的有效措施,这些均与十年发展目标息息相关。此外,一些保护世界遗产的具体项目,即“世界遗产在年轻人手中”项目、“通史和区域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倡议---“文化:发展的桥梁”、“对话之路”项目---尤其是“奴隶之路”项目和教科文“丝绸之路网上平台”等将作为流动框架,成为有效联系各国文化的纽带。从本质上讲,十年发展目标有助于促进世界人权宣言第27条规定的“自由参加和享受文化生活的权利”。十年发展目标还可以通过下列活动与形式实现:

关于讨论文化、遗产和创造力在跨文化对话、宗教间对话、跨文化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等领域所扮演角色的会议、专题讨论会及其他会议;

使用促进文化融合的包含参与、互动功能的互联网平台及数字化工具;

组织各种文化展出、国际节、比赛、文化周/日、传统月等活动,并为人们参与这些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使用有关文化遗产的书面文件与多媒体文件,以及推动跨文化对话的创新思维,其中包括书籍、录像、声明、文件、档案、报告及宣传册等;

开展关于促进相互理解以及相互尊重基础上的文化多样性等项目;

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国际项目;

包含跨文化对话的各层文化政策;

倡导文化合作和文化外交;

倡导将文化旅游作为尊重文化多样性和人格尊严的途径;

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动员政治、艺术和宗教等领域的知名人士,开展宣传跨文化和跨宗教对话重要性的活动;

记者和新闻内容创造者应保持对促进文化融合价值观和原则的敏感度。

 

社会和人文科学

教科文组织将从社会和人文科学领域寻求机会,进行前瞻性研究,分析跨文化对话和文化融合在该领域面临的新兴挑战。在这一点上,社会转型管理项目将以前瞻性视角来重点分析由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文化和民族融合的一些重大挑战。“反种族歧视城市联盟”项目和其它教科文关于移民的倡议也有助于教科文在社会人文科学领域的努力。体育也可以促进文化融合,并成为包容、遵守规则、相互尊重的学校,尤其在特定时期能够发挥卓越的统一作用。另外,应注意生物伦理和科技伦理手段对文化融合的影响。确切的讲,生物伦理学项目将国际生物伦理委员会作为独特的跨学科、跨文化、全球性论坛,来应对各种伦理挑战,从而继续更好的服务于行动方案。十年发展目标还可以通过下列活动与形式实现:

 关注有关社会责任的交流计划、合作项目、相关课程和学习成果,促进社会包容性;

 科研国际化,尤其要深化对促进文化融合各种条件的认识与理解;

 保障人权;

 支持移民、少数族裔和土著居民的文化多样性和人权保护项目;

 

信息和交流

在信息和交流方面,要实现相互尊重与信任,需有一个鼓励言论自由的环境作为保障,从而促进民主和对话的发展。因此,媒体对于实现十年发展目标至关重要。教科文组织为促进言论自由、媒体与信息学及跨文化对话,开放信息来源与内容获取渠道、通过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计划来保护数字化遗产等倡议也将促进十年发展目标的实现。此外,也要考虑到社区电台节目对文化融合的促进作用,尤其是扩大与偏远社区的接触与信息交流。十年发展目标还可以通过下列活动与形式实现:

 解决南北及其它数字鸿沟,促进边境间信息自由流通;

 建立多语种网络空间;

 动员教科文赞助的第一类和第二类机构及跨文化对话领域的学者;

 鼓励社区电台调整节目指导方针,以提高收听率;

 加大青少年电台节目比重,推动跨文化对话;

 每年世界广播日与成员国一道,共同促进跨文化对话;

 促进媒体与信息学政策及推动跨文化对话战略的发展;

 发展媒体培训项目,构建跨文化对话能力;

 让青年协会参与到培养传媒和资讯素养、保持文化多样性行动中来。

 

自然科学

在自然科学领域,教科文组织计划深化包含政局动荡地区在内的科研合作。具体项目方面,将开展相关工作,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保持生物多样性。在此背景下,发现、评估不同文化、社会和精神价值观对于保护地球及其生命的独特方式,将十分有益。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MAB)及“本地和土著知识系统”(LINKS)项目将有助于当地社区在资源管理和知识传播方面扮演积极公正的角色。这将促进教科文组织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科学伦理道德方面,分析并合理运用科研成果,造福人类,将有助于缩小可能导致社会分裂的鸿沟。十年发展目标还可以通过下列活动与形式实现:

 召开科学会议,以便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相互分享知识与经验,以此方式促进跨文化对话;

 推动科研合作,促进文化融合。

教科文组织工作重点:

教科文组织将实现男女平等及关注非洲作为优先工作,其战略框架将成为工作重点:

男女平等:

相关措施将建立在教科文“两性平等行动计划”基础上,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整合涉及文化融合的所有活动中的性别观点;

 反对根植于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中的性别暴力观念;

 促进妇女作为推动文化融合的原动力作用;

 赋予妇女自由平等参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力;

 提高妇女在决策过程中的参与度;

 计划、研究使女性参与社会各方面事务的最佳办法;

 使用“媒体性别敏感指标”。


非洲优先:

为和平解决冲突,实现和谐共存而倡导非洲价值观和传统文化习俗,十年发展目标将充分利用教科文组织新的“非洲优先行动计划”(2014-2021),重点发展其项目1“倡导和平与非暴力文化”。这项工作将通过以下活动在十年发展目标框架内促进文化融合:\

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和社交网络等媒体、教育和宣传活动,倡导和平与非暴力理念;

将开发利用遗产和当代创造力作为通过对话构建和平的方式;

 促进跨界自然资源管理方面的科学与文化合作;

 使人们有权参与促进民主巩固、社区发展及和平文化事业;

青年人:

确保青年男女有权参与并承认他们作为主要力量为文化融合事业作出的贡献,从而加强他们在管理、计划、政策发展、宣传及监管等方面的作用。该项工作将在教科文组织“青年塑造行动计划”(2014-2021)基础上,围绕以下三方面展开:

 轴心工作1:政策制定与青年参与度审查;

 轴心工作2:发展过渡到成年的各项能力;

 轴心工作3:公民参与、民主参与和社会创新。

该十年发展目标中,应特别关注青年人在此次全球对话中的参与情况,主要通过:

 促进青年间跨文化互动,通过会议及文化交流等方式,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年论坛

  发展小额赠款项目,促进青年间交流,包括在线交流等;

  培养年轻人在志愿促进和平、调解、跨代与跨宗教对话方面的能力;

  鼓励年轻人参与推动跨文化和跨宗教对话的科研项目,提高其跨文化交流能力;

  提高年轻人在艺术节、音乐节等节日的参与度;

  整合教科文组织“校间联合项目网络”和教科文组织俱乐部,积极参与本次十年目标的相关主题活动。

和平文化和可持续发展:

 本次十年发展目标有助于促进持续和平和可持续发展,让管理更贴近民众。在这方面,2015年后议程的设立将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社会和谐、和平共处、本地和全球归属感为目标,设立2015年年后议程,从而提高地方、国家、区域和国际应对新兴挑战的能力。

  通过“软实力授权”,许多教科文项目将有助于实现联合国“全球反恐战略”第一条:“打击暴力极端分子”。与联合国反恐执行工作队的紧密配合将进一步促进该项工作的进展。

 推动教科文组织“促进和平文化和非暴力行动”项目与“十年发展计划”项目协同合作,相互促进。

冲突后反应与灾后反应:

越来越多的成员国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应对危机后的局面,该领域工作对于促进文化融合尤为重要,重点围绕以下五方面工作展开:

 进行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后重建教育;

 降低自然灾害风险;

 在紧急情况下保护文化和世界遗产;

 媒体在发生冲突时与冲突后局面中的作用;

 在危机情况下促进男女平等。

 



Beijing International Peace Culture Foundation
版权所有 © 2024 bj-ipcf.org
京ICP备13037090号-1